欢迎访问环球资讯网  今天是 2025年02月09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新教材来了,北京高中教学有了这些新变化——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的大背景下,北京市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积极探索并实践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实践”,不仅为普通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范围内的“双新”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近日,北京市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区校总结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师大项目组通过问卷、座谈、研讨课、学校报告等形式,调研了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延庆六区34所中学,总结北京市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区及学校的经验和结果,发掘学校推进普高新课程实施的新思路、新结构、新实践的范式。

发挥本土特点

建构区域“双新”模型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延庆六区已经建构了普高新课程实施区域性推进的多种形态及模型。六区教委基于本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本区域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从整体上对普通高中的类型、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整体构建并调整优化区域学校教育布局,构建区域内普通高中多样化、差异性发展格局,催生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发展模式。

东城区发布了《东城区智慧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加强特色实验班和普通高中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东城区实施新课程能力。同时,全区注重发挥区域技术优势,统筹建立系统,解决新课程困扰学校的学生选课排课难问题,联动高校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羽介绍,该区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开展区域层面的主体教育实验,为区域推动新课程实施提供强大的学术引领。全区还充分发挥区教育咨询专家顾问团、区学术委员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为区域和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决策咨询。建立区域内外资源统筹与利用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制、集团化改革优势,协同开发各类资源,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

地处北京远郊的延庆区则加大开放办学力度,走出去、请进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实现区域内生式发展。

近年来,延庆区建立了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并选择江浙沪粤等优质教育资源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此外,还依托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国外教师培训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参加高级研修培训,完善外籍教师管理与服务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延庆区教委副主任陶汪来介绍,延庆区强化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优质学校的合作,加强与东城、西城、海淀的对接,特别是通过“延海合作项目”开展结对协作,取得突出成绩。截至目前,延庆区15所中小学与海淀区12所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关系,21名干部教师到海淀区结对学校跟岗、挂职学习;22位教研员拜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为师,结成“一对一”师徒帮带关系。

记者从延庆区获悉,为加强校级间联系,延庆区成立了郊区绿色教育联盟。该联盟旨在突破京郊示范高中发展瓶颈,探索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抱团取暖的绿色发展模式。延庆一中、牛栏山一中、昌平一中、密云二中、昌平二中、北师大附属平谷中学校长及干部,不定期举行联盟专题会议,取长补短,凝智聚力。

此外,延庆区进一步完善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形式,引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专题系列培训;为中高考学科聘请全市名优教师担任“学科顾问”,长期指导学科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促进高中分类特色发展。延庆区还坚持政策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加快引进名校长或名优教师,积极引进校园足球、冰雪、园艺等专业人才;加大优质服务建设力度,为引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政策服务和发展空间,使高层次教育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破解延庆教育发展瓶颈问题。

调整办学体制和课程

为学生搭建多种发展通道


“双新”的实施,标志着普通高中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学习;新教材则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了更多新知识和新技能,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一改革背景下,北京市各普通高中学校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双新”实施路径。在通州区潞河中学,记者了解到,学校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确定了“尊重学生选择、成就个性成长、促进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课程实施基本思路,构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多元、多层次、多类型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必选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分类选修课程三个层面。

潞河中学还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学生兴趣和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础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创新提高课程的三层金字塔形,把面向部分学生但是属于拓展课程的民族课程、涉外课程归入拓展课程;把原有的艺术、体育特长课程,学科竞赛、翱翔计划、强基计划课程,以及1﹢3贯通培养项目课程、资优生实验课程重构为创新提高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个性完善和追求卓越,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部分学校对办学体制进行了调整,为学生搭建多种发展通道。北京景山学校校长邱悦表示,学校传承学制改革传统,实施了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有指向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班培养模式(5﹢2﹢5学制)、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直升班培养模式(5﹢3﹢4学制)以及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平行班培养模式。此外,部分学校开办实验班以及实施年段一体化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关注成长

整体规划探索学生发展指导


新高考改革通过“选考”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在“选课—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的系列改革链条中,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核心。基于“选科是职业选择,也是生活方式的选择”的理念,六区教委及学校优化课程的供给端,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学生的选择性需求,与阶梯式分级、模块式分类课程,以及等级考的学业质量要求相匹配,构建了多种类型的选课走班制。

记者走进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等学校发现,他们采取语文、数学、英语按行政班固定上课,选考的六科完全进行走班教学的模式;而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等采取语文、数学、英语按行政班固定上课,选考的六科采用与行政班整合,根据学生选择数据,尽量按行政班分组,进行“行政班固定授课”加“定2走1”或“定1走2”的选科走班模式,从而减少走班的人次。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的老师向记者介绍,学校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在走班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制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务调度、教师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新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为学生走班学习提供保障。

通州区各学校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采取分层次、分主题的学生选科意向调研,提前对各校“学生生涯测评”及“高中生的选科意向”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学生生涯测评”数据,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选科指导,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高考科目。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从自我认知、职业考察和职业选择三个模块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规划。永乐店中学利用课堂主渠道,从四个模块了解生涯规划、唤醒生涯意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谢维和教授表示,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索了符合本地办学实际的不同区域推进的思路和举措,构建了域内多样化办学格局,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北京市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展现了六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区域性实施的多种形态及模型,形成了区域性战略策划及学校课程领导实施两个层面同时推进的格局。

“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协同创新推进,既注重市区统筹与保障,又充分给予学校自主权。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学校办学个性化发展为主线,新课程系统全面推进,带动了课程实施全方位的突破与创新。北京市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其成功经验和实践做法为全国范围内的‘双新’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谢维和说。

文字: 韩冲 赵艳国 赵翩翩

编辑: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环球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