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资讯网  今天是 2025年02月09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

俄乌冲突:苏-25与苏-34正在“疲倦谢幕”

俄乌冲突延续至今,双方均有相当数量的飞机被击毁击伤。其中,除无人机、直升机外,有人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也占据了很高的比例。


被击伤后返航的苏-25攻击机。

根据德国独立防务智库奥瑞克斯(oryxspioenkop.com)的统计,截至4月28日,在有明确视频和照片记录的第三方统计汇总结果中,俄军飞机被击落26架,击伤1架。其中苏-25攻击机被击毁8架,击伤1架,损失占比仅次于被击毁9架的苏-34战斗轰炸机;乌军被击毁18架飞机,击伤1架。其中苏-25被击落4架,击伤1架;苏-24战斗轰炸机被击毁3架。

可以看出,苏-25攻击机和苏-34战斗在双方战损飞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事实上,从作战定位来看,苏-25与苏-34执行的任务高度类似。可以说,苏-34也是强化装甲防护、强化低空近距离攻击地面目标能力,更趋近于专业攻击机的战斗机变种。

飞行器抗战损能力已逼近极限

在战术飞机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需要准确发现、分辨和打击地面上的目标,飞机最好能飞得慢、飞得低,并且能够在目标区域附近进行长时间的滞空飞行。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飞机的生存风险急剧提高,飞机会落入更多战场武器的有效瞄准和杀伤范围内。


苏-25携带的无制导火箭弹和炸弹需要近距离发射/投放才能取得较高命中率。

而正因为这样的战场需求持续存在,即便航空制造技术已经发展至今,类似A-10、苏-25等专业对地攻击机在各国空军内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存在。毕竟那些具备高速飞行能力的战斗机都无法很好的达成对地打击任务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战斗机的多用途化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普及化,已经分流了相当一部分专业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

虽然如今精确化制导武器已经相当普及,这使得飞机不再需要尽可能接近目标才能实施准确的炸弹投放和火箭弹射击。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飞行员通过肉眼对地面进行仔细观察和分辨依然非常重要,而且无法通过远距离的侦察进行弥补。

这也是美国空军至今没有全面退役A-10的重要原因之一:A-10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美国陆军的近距火力支援需求。

20世纪60年代,在A-10设计研发之初,美国国防部就提出此前空地协同作战经验表明:即使是A-7这样的高亚声速机种,其最低飞行速度都显得太高了,目标区域在飞行员肉眼视野中停留的时间太短,飞行员常常来不及仔细分辨而错过目标。更糟糕的情况是误判目标并导致友军火力伤害。


A-10座舱的钛合金装甲虽然造价高昂,而且对于飞行器而言也算相当沉重,但毕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飞行员的防护能力。不过从实战角度来说,这样的防护能力依然是相当孱弱的。

专业攻击机在特别强化低空低速飞行和武器挂载能力的同时,对抗战损能力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飞行员被保护在装甲结构中,大量关键部件和设备都有备份,并利用结构设计和空间分布来进行相互遮蔽和失效隔离,力求在被小口径防空炮火和单兵防空导弹击中以后仍然能够返回后方机场。


在此次俄乌冲突中,面对地面防空火力,苏-34并未展现出比苏-30SM更优越的战场生存能力。

但从本质上来讲,飞行器是一种内部结构和设备极端紧凑的轻质载具。这就意味着即便其具备一定程度上对抗硬杀伤的被动防护和生存能力,但最终能达到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再强壮的专业攻击机,也无法保证自身在低空火力中百分百生存下来。而保留高速飞行能力的战斗轰炸机,在执行低空轰炸任务中的防护能力更远不及攻击机。这也是俄乌冲突中苏-25和苏-34战损数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


F-117A

在专业有人攻击机的技术路线上,还发展出了另一种思路:依靠隐身设计不被发现而避免战损,其代表机型是F-117。从结果而言,以F-117为代表的隐身攻击机算得上相当成功:根据美空军的公开数据,F-117执行了数千架次的实战任务,仅有一架被击落。

但这种模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低空、低速、长时间滞留在敌方目标附近空域的作战任务。因此在F-117之后,全球各国并未跟进研发类似的机型,而其作战任务也被B-2和F-22、F-35等其他具备隐身能力的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所分散承担。

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落幕

在当前的航空制造理论框架下,低速、常规机动飞行的固定翼飞机正在逼近其发展的边界。如果当前要继续研发出A-10、苏-25等专业攻击机的同类产品,无非是飞机更轻一些、更结实一些、飞得更远一些、能带的武器载荷重量更大一些等。从性能指标和作战功能上来说,不会产生跨越性的进步或者作战任务的本质性差异。

在导弹性能仍处于快速发展、定向能武器开始实用化的现代战场上,这意味着有人攻击机的生存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其性价比只会越来越低。同理,战斗轰炸机也面对着类似的问题。

从目前的飞行器发展趋势看,由两类飞行器分工合作,共同取代有人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低空对地攻击任务将会获得更好的作战性能、更低的作战成本。这一大趋势目前㛑正在迅猛发展中:


MQ-9无人机

1.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

大型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战场优势非常明显:滞空时间长,对战场的监视和即时打击能力远超载人飞机,而且被击落后不存在飞行员伤亡和被俘等问题。

但现阶段的大型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存在一些公认的缺陷:机动性能很差,面对防空火力基本没有规避和对抗能力;同时相当依赖于与后方的通信,一旦通信因干扰压制而中断就可能完全丧失任务能力。

但比起有人攻击机,上述缺陷也并不是致命的。

首先,从过往经验来看,即使是面对“山毛榉”这样较陈旧的防空火力,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同样难以依靠机动性实施有效对抗。其次,对地面防空火力的压制和对战场制电磁权的争夺,这两项能力密不可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毕竟拿不下战场的制电磁权,飞机就必然要暴露在对方的防空火力威胁下。

苏-25和苏-34在俄乌冲突中的损失就说明,在无人机匮乏生存能力的战场态势下,传统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也同样容易损耗。


美国制造的“弹簧刀”小型巡飞导弹

2.小型无人侦察机和巡飞弹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进步,一方面小型化的多旋翼无人机,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灵活的空中侦察能力,开启所谓“上帝视角”;另一方面,从类似“弹簧刀”的巡飞弹到步兵班组携带的、能从门窗进入室内实施爆炸杀伤的小型自杀无人机,都能使地面部队的打击能力得到升级:而这正是传统攻击机绝大多数火力支援任务的需求根源。

总之,对于依旧保有专业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国家来说,在能获得战场制电磁权和防空压制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导航火控和配套武器,专业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依然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出比较明显的作战价值。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专业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战场角色正在被更多的型号所分散取代。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环球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